2016年柳營土窯實作
能遇到好師傅是幸運的,遇到對於泥土有深刻了解,且已經有將近40座土窯經驗的Emma老師,毋寧是大幸運。她像是傳遞自然靈力的精靈,在作窯的過程中,示範傳統土工法運用,用身教,讓我們領會”土”的妙用與柔情。
<團體的形成:打好基座>
頭一天, Emma說這窯的形狀未定,要看取得什麼當地的材料,所以是上天給的窯。用一個很神祕、有點玄的方式,引導我們模糊地理解土做的道理。
然後,我們看到的材料就是一堆大大小小的石頭、沙子、稻草、土以及枕木,散置在預定作窯的基地四周。這基地,是一個剛作起來的鐵皮亭子,地面作水泥鋪面,中間留一個兩公尺見方的泥土地。而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要把這泥土地挖出50公分深、約90公分見方的洞,而挖出的土,要堆置一旁,把石頭整理出來,備用。
挖土是體力活,在場沒有人像是幹過體力工的。Emma很慎重地強調了工具使用與歸位的安全要求後,大家就開動了。好像是要彌補自己體力勞動的生疏,我看到每個人包括孩子,都非常努力地投入,然後有默契地輪流。每個人十幾分鐘的付出與流汗,累積出效益,坑就這樣挖好了。
接著是更吃力的搬石頭疊地基,石頭有重量,我們用飼料袋墊底,當擔架般地合力去搬,有的石頭大到需要6人合力才抬得動。疊地基也有技巧,須注意石頭與石頭間相卡住的穩定性,縫隙需要填小石頭、砂土去穩定它。到了第二層,還要注意外層的造型盡量平整,不要有稜稜角角地,後面塑形不方便。
這樣的疊石工作,總共要有4-5層,Emma說,藉由大石頭隔開了下方的土地,所以只要有在燒火使用,土裡的微生物菌是不會上來的。所以大石頭地基可維護土窯長久保存。
雖然萬事總是起頭難,第一天運用人際結的團體動力、用第三人稱介紹自己的方式,通過第一次接觸後,藉由挖土與搬石頭,這個倉促成軍的臨時團體開始產生分工與合作默契,連小朋友都找到自己的著力點,一起挖土搬砂搬石頭,很有向心力。
於是,我們這一群經驗值參差、原本互不認識的烏合之眾,就在第一天的相見歡與合作搬石頭中,接著地基的雛形出現,產生了「好好聽老師的,也許真能一起做出一個窯」的模糊信心。
<基本功:土團製作>
製作窯體最重要的工作,應該就是捏製土團(cob)了吧。土團的組合有一定比例的:3桶砂、1桶黏土、4杓水。當然看每一批材料的溼度、黏度與粒子粗細情況不同,會斟酌調整比例。為了準備好,我們需要用手先把混雜在黏土堆中的石頭挑掉,然後把黏土塊用手撥開。土團材料依照固定比例混合均勻之後,要經過反覆踩踏到有光澤與黏性,才可以動手揉製土團。
在整個土窯製作的過程中,土團使用量很大。如果比喻就地取材的石塊、木頭等等是土窯的骨骼結構,那土團就是土窯的肌肉組織了。巧妙運用土團的黏性與聚合力,是土窯製作成敗的關鍵之一。
此之所以,在土窯實作第一天的備料,首先看到堆積成小山的沙堆、大小石堆與黏土堆,以及需要大家細心把石頭跟砂土完全分開的原因。
<斷熱層>
前面第一天的石頭基礎打好後,土團與稻草稈就要上場發揮了。先用土團在石頭基礎上做出一個外圈來,如何讓土團與土團間可以融為一體、緊密結合成一個牆面,這就有賴於手勢與手勁的拿捏。初學者一開始掌握不好,常常需要老經驗者來驗收查看,並且隨機實務示範教學的。
已經從石頭上做起一圍約50公分的土牆面後,我們要製作黏稠如液態巧克力般的泥漿,用其浸濕稻草稈,將水分擰乾後,把這沾了泥的稻稈舖上做成一個舖面,舖到1/2厚度後,我們就地取材,鋸了許多粗細不一的龍眼木,舖在剛剛的稻稈舖面上。用小樹枝去填充大木頭中間的縫隙,最後用擰乾水的稻草桿去填所有大小樹枝之間的縫隙。在這些龍眼木身上,也都塗上了泥漿。
這樣,就完成了斷熱層。斷熱層顧名思義,是要讓阻斷熱傳導。讓燒柴的熱保持在窯體內,不會跑到石頭層來。這斷熱層的設計,是讓窯可以只用8公斤的龍眼木,燒透後封閉窯口可以保熱4天的關鍵。
大家對於稻草+泥漿就可以製作斷熱層感到驚訝與感動。而且,Emma老師還補充說,樹枝與稻草未來在隔離空氣的情況下,可以維持不腐壞,永久保存!「有如古埃及的木乃伊」。奇妙啊!未來假如萬年後我們都腐朽不見了,但這窯被掩埋外層沒有壞掉的情況下,裡面的稻稈跟樹枝都仍然好好的,如果有人類或其他生物考古挖到,還能當作物質文明研究。
<製作砂模>
我們預定製作一個內部空間有直徑約100公分、高45公分的土窯,所以在完成基座斷熱層後,就要做蓄熱用的窯身了。
首先,我們必須在鋪好石板用基座後,畫出內部空間及窯門的範圍,並且良好水平。然後要放上沒有化學添加劑的人工石板,未來這片石板便是土窯放置烘烤食材的地方。
因為這片石板是直接放置食材、烘烤食物的位置,同時也是承受木頭木炭高溫的介面,所以必須特別訂做,確保其成分的單純與乾淨。同時,石板跟磚頭或磁磚一樣,使用前都必須先泡水,使其吸飽水分,才能施作到建物上。
量水平與確認窯口位置,前者關係到熱傳導的均勻,後者關切到風水方位的講究,極為重要。連資深帶我們做的工作人員們都膽戰心驚、一再反覆確認水平線;然後土窯主人品慧姊的父親,是很有經驗的老人家,慎重地拿出他傳統看風水的方位儀器,很仔細地對照四周位置才定案。他說窯口必須不能對到自己家跟周邊鄰居任何一扇門的出口,才能平安。
同時我們在放置人工石板時,也要格外小心,因為必須在砂模上平放,必須零失誤一次到位,所以開始正式放置前,大家戒慎恐懼地做了多次的沙盤推演,增加熟練度與團隊默契,才敢正式進行石板放置工作。
接著,才能開始在石板上堆出一個直徑約90公分、高45公分的半球型砂模,這個半球型就是土窯的內部空間,如同堆沙雕般,一邊堆一邊噴水,成為砂模階段的基本動作。
由於沙子沒有任何黏性,所以雙手堆沙塑型的力量需適中,太輕成不了型,太重則會垮台。於是砂模之戰就從下午一路追趕,因為大家多是生手,力量拿捏不好,中間經歷了數次的倒塌;Emma老師不停地搶救;旁邊負責備料踩踏捏製土團的小朋友又不停的吵鬧,一直呼叫老師吸引注意力,包括老師在內的大家全部心慌氣躁,到下午四點前,窯壁仍接一連二地倒塌,救了東牆垮了西牆,Emma老師索性叫大家全部停下,心理喊話,要孩子做選擇,若繼續吵鬧,土窯就不做,或者是安靜下來一起為土窯祈禱。聰明的嘉祐馬上意識到自己的舞台來了,立刻請示要吹笛子伴奏給土窯聽,得到允許之後,我們就在龍貓的直笛演奏聲中,把心靜下來,繼續手上的工作。
據說土團也喜歡聽音樂,音樂安撫了大家,也同時安撫了躁動的土窯,我們神奇地快速把幾乎分崩離析的砂模堆築起來。
<熱質層>
砂模完成後,接著就是土窯的身體,此時已經是下午四點,從砂模到窯身是個需要一氣呵成的階段,於是我們用孩子們準備好的土團漸疊,用手當模子,每個土團都要與前個土團交疊1/3,讓寬約10公分的窯身內緣漸漸成型,只是這一天也加班到半夜十一點半,大家都累極了。
<幫熱質層放上天靈蓋與祈福>
前一天窯身做到半夜,頂上留了一個三角形的空間沒有填起來,原因是,窯頂有如土窯的天靈蓋,擬人化的比喻就是人的頭骨,天靈蓋只要合起來,拿掉昨天作的砂模,放第一把火把窯身內壁燒白至磚化,這個窯就可以工作了。
幫窯身放天靈蓋,我們進行了一次很重要的祈福,且放蓋的動作是由窯主人品慧姊帶著兒子們一起做的。其他人的任務,不過是遞上黏著作用的土漿,且將自己的雙手放在窯身接近頂部的地方,扶持著,用誠心的祝福幫土窯集氣。Emma表示,這動作是要給「大腦」力量,使之頭好壯壯,平平安安地長大。且「這個時候祝福的力量會很大喔」!所以,品慧姊在祈禱時,就把所有參與土窯施作與未來會來使用到土窯的人,都祝福了一遍。最後讓孩子們用手抹土漿在黏土窯內壁著面上,品慧姊與兒子們扶著三角形土釘放上,就搥打到與下方窯身黏著在一起為止。
<製作保溫層>
熱質層大功告成後,下一步的任務是完成保溫層。
因為我們希望窯更耐用,未來要在窯身旁再加就地取材的木頭跟沾泥巴的稻稈,最後在外頭用土團cob再堆疊一層,可以更好的保溫跟保護土窯身體。我們開始使用鋸子,鋸了很多有粗有細的龍眼木,龍眼木鋸成窯身長度,就著其各自形狀拼排站在窯身周遭,然後用稻稈裹泥漿,纏繞到龍眼木上,木頭與木頭之間的空隙,我們盡量用小樹枝跟稻稈填補、塞滿。
運用龍眼木、泥漿與稻稈,把前面做好的熱質層完全地包覆起來,除了保護作用,還有一個功能是在熱質層與保溫層之間,加一層緩衝帶,可以強化保溫保熱的功能。
接著,運用大量的土團,先掐出大小適中、濕度與黏度合宜的土團在手,一樣用沿著窯壁環狀爬升的方式,把後面上的土團與前面作的位置用1/3交疊的模式,先用小指頭輕輕地塑邊使之邊緣接合處可以融合,再用手掌推平,力道不可過大,避免擠壓過度出現凹洞,就需要補土。
推平土團的力道很重要,如果補土過度,土的重量因地心引力而下墜,則土窯虛胖,會耗費掉過多的土團,也會破壞保溫層的黏著性。土團堆疊土團,環狀前進,我們每用掉2-3顆土團就需要停下來,站遠些觀察其形狀是否有外擴或過瘦問題,務求及早發現問題及早修正。
一樣是分工協作,孩子們幫著世鈞取土、砂石,以及打泥漿,一組人用攪拌機混合土團材料,一組人踩土、捏土團,一組人就站在工作架上,往窯身堆疊土團,並且反覆地跳下來端詳自己階段性成果,注意上下線條是否流暢,注意是否土團過重出現”游泳圈”或者凹陷須補土處。
這一天同時還有一個小進度,是拿掉砂模。製作熱質層前,我們先用砂製作了一個半圓形的砂模,現在已經可以把沙子清空,現出土窯肚子來,準備幫它點燃生命之火。
<火寶寶的初生>
清完砂模的第二天,我們一邊繼續做保溫層,一邊幫土窯點燃第一把火。
Emma說土有療癒力量,土會呼吸,土窯有生命,第一把火很慎重,必須用自然的方式起火,之後最多用火柴,不可以用打火機或瓦斯槍。Emma這一天準備的是打火石,要起火前,先準備小小的乾草、小樹枝,較大的樹枝在旁等候,先在避風處,用打火石,幫小乾草削接火星,然後小心溫柔地小力吹氣,讓火星得到一點夠用的氧氣,能夠在乾草堆上起燃,再把這起頭難的乾草火種小心放到窯最深處的側邊。因為如果火種放窯口,裡面的氧氣會被吃掉,之後就無法繼續點了,只有火種放側邊,小心添柴火,由小枝→中型枝→大枝的順序漸進,才能成功把火生旺。
這時,Emma教給孩子們與火相處的方法,他說,火是上天賦予人類獨特的禮物,因為人類才會利用工具,懂得駕馭火。火寶寶出現時,要懂得看著它,不要怕它,只要透過練習,就懂得如何幫火寶寶布置床,「火寶寶只有在大家需要它的時候才會出來,而且火寶寶也喜歡音樂」;「火出現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床,讓它覺得安全感,覺得溫暖,它不會出現」,所以Emma手上的打火石有一個孔洞內塞著棉絨,運用金屬棒快速刮過打火石出現的火花,讓火花容易降落到棉絨上,找到自己可以燒起來的火床,然後把火寶寶放到用乾草作成鳥巢形狀的新家裡,讓火勢長大些,才能夠移到窯內,「火寶寶會產生很大很大的力量,所以過一會兒它就會把鳥巢燒掉。」這時候移到窯內,加上細枝維持它,再換上大些的中型樹枝,最後放大樹枝,把火漸漸燒大了。
當第一次燒火的土窯上方通氣孔開始冒著煙,我們其他人也加緊了繼續用土團把保溫層堆砌起來的工程,一直到傍晚六點多,一個圓圓的、大大的土窯本體出現了,乍看像一個巨無霸大水缸,缸口插滿了裝飾用的樹枝,等著下一個工作日作最後的布置。
透過分工協作,保溫層的工作,用了兩天才完成,,期間孩子們的耐性似已見底,開始不聽從指揮自行玩樂,而大人們的疲態也出現,開始計算已經工作幾天,也開始說些心聲,例如品慧姊就會說,激烈的踩土運動有消除大腿內側贅肉的消脂效果;也有人開始說,每天都以為最累的部分已經過去,結果一樣比一樣更難。
<火寶寶的完成>
其實,保溫層完成後,只要再一次開火試燒,把試燒後有裂縫的地方增加厚度用土團補起來,土窯工作就要暫時告一段落了,因為要一些時間讓土窯乾燥透了,才能進行粉光工程作最外層的保護。
在這土窯實作的最後一天,Emma趕工著窯口的最後完工,也招呼我們把設置在窯身上的枕木用土包覆起來,製作未來可以供客人坐臥的土椅子。
而火一直在窯裡熊熊地燒著,大家工作之餘,也都忍不住要過來欣賞火的英姿。土窯的最後造型在Emma與小老師們的聯手努力下出現了,用土作出來的火焰造型,在土窯的頭上招搖著,就是一個火寶。
當天下午,我們都實際地享用了第一次開窯烤出來的披薩。簡單的蕃茄醬,抹在薄薄的披薩餅皮上,經火烤熟,Q彈有脆的口感,很香。
<跟土地學習的事>
祭過五臟廟,大家分享心得。
Emma:野地生活吸引溫柔的人,孩子應當是群體一起努力照顧,不應該單個人負擔照料的責任,所以旻均說她由此學習到群體互動方式,以及如何引導小孩,有人愛上這個眾人之力做起來的窯,有的人是帶著自己人生中的困惑而來,在玩土過程中,得到了放鬆與療癒的力量。
最後,Emma老師分享,她回到後壁六年了,「一開始覺得自己很怪,一直到遇到一位老師傅鼓勵她,『這樣很好』才先從成立後壁協力造屋開始」。她講了一段讓人動容的話,「我們從出生到死亡,活在一個完全被財團宰制的環境裡。剛開始認識土構的時候,就會問老師傅很多的問題。後來漸漸知道了,不要把自己的權力丟給別人,食衣住行都可以自己來,我們不是很有資源的人,至少我們有雙手,有願意服務的心,有時間,有社群,可互相分享。而土地餵養我們從來不要求回饋。」
她感謝大家的參與,「謝謝你們完全的相信我一起把土窯呈現出來,這不是我一個人作得到的。另一件事情是我漸漸學會放手,把事情交代大家可以接手」。
透過Emma的帶領,透過團體協作,我們辦到了;也確認了,手作土窯,果然是體力與耐力的考驗;但是最終完成一樣源自於土地的成品,那快樂與回饋,卻是無價。